|
【“我与东方散文”的不解之缘】9070
高级记者.张维 很多场合聚会,虽是第一次,总有些人让你过目不忘,印象深刻而美好;总有些人好像在哪儿见过,让你与另一个人联系起来;总有些人让你一见如故,相见恨晚;总有些人名和性格形象相去甚远,大出预料;总有些网友网上与网下判若两人。 南极仙翁万发山 万兄的头上顶着一座高高的山峰,大家不由自主的想到寿星南极仙翁,想到“山高我为峰”,想到济公的帽子,想到桐梓县黄莲乡下螺蟹那座异峰突起的山峰。他个子高高的,再加上头上顶着一座山峰,更是让人仰望。 可万兄不唯我独尊,而是很友好,容易使人亲近,和蔼可亲。 他在作自我介绍的时候说,我叫万发山,是方明元动员我来的,你们去江苏看他的时候,我来好好陪你们。我用读书时候学的心理学数序形象记忆法“完达山奶粉,喝了不上火”的广告词记住了他的名字,记住了他的形象。当时的感慨是,书上有,世上有。南极仙翁从神话中走到了现实中来,开了眼界。以此为乐,以此赶寿。 万发山灵感来得快,参观采风的时候,他很快就将所见所闻的感慨写成古诗发到群里大家欣赏。文友们都在忙于参观拍照留恋,忘了欣赏点赞,以致他记住了我是唯一一个点赞的人。 席间,要和我一杯又一杯的碰杯饮酒,拥抱,俨然久别重逢一般兴奋,大有相见恨晚之感。 都说头大的人脑髓多,聪明。照此推来,万发山的脑髓就不是一般的多了,一定满老壳装的都是智慧,不然他的反应会那么快吗?与有些聪明的人相处,总担心被他算计。可和万发山相处,毫无戒备心理,一如他南极仙翁一般慈善友好。 万发山的微信头像也很特别,是由在苏州园林定园拍的一尊奇石做的,上面是朱红阴刻的“日日有才”几个字组合成的一个字。百度得知:相传唐寅唐伯虎独创的汉字“日日有财”,意为日日有财,每天都会学到新的知识。后被人们延伸为日日有才,日日见财。亦通“日日有见财”“日日有财见”。 起初以为万老兄用这个字是祝愿自己天天进财。求证得知,我的理解是自私的,狭隘的,俗气的,曲解了他的本意。他的本意是祝愿看到头像的人天天进财。万兄的胸怀是博大的,是无私的大爱。难怪他的诗写得那么有境界,不愧是做文先做人的楷模。 我大发感慨,吾不及也。 老顽童韩明 韩明给我的印象是个老顽童,很活跃,喜欢在群里发言,说调皮话,开玩笑,一会说要吃的,一会要玩的,一会说喜欢哪个美女。 可在现实生活中的韩明却不善言辞,好像很少说话,只是蹦蹦跳跳的,喜欢攀爬,在虎门大桥,海战纪念馆的时候,一会坐在大炮上,一会儿骑在大炮上,一会而又趴在大炮上,看他那顽皮猴劣德性,人们都会禁不住诱惑按下手中的相机或手机快门,定格可爱瞬间。推想他小时候不知有多顽皮,千翻,喜欢使坏。估计他小时候喜欢抓毛毛虫偷偷的放女生书包里吓唬,或者躲在转过处吓女生。 特别是有一张照片,看他羞羞答答的样子,与群里的他完全判若两人。看来,人都有双面性,多面性。有些喜欢在网络里活跃,有些喜欢在生活中活跃,有些线上线下都活跃,有些线上线下都沉寂。 有个笑话,说有一对恋人在网上聊得火热,当他们见了面后就无话可说,等到分开的时候他们又聊得如胶似漆,热火朝天。我不知道韩明谈恋爱的时候是不是这样,他谈恋爱的时候还没有网络,不知是个什么情形。 如雷贯耳赵金雷 赵金雷这名字一听就有如雷贯耳的感觉,当看到他现实的形象,你的那个印象就改变了。他的长相特别是大大的眼睛,首先想到的是新疆人,是维吾尔族。一般人都会旁敲侧击,慭慭然试探,他和新疆有什么联系,父母是否有一个是新疆人。可答案是否定的,有一点让人失望。但也有一点希望,他是在新疆出生的,难道新疆的水土那么严重吗。 这让人油然想到那个生在淮南为谲,生在淮北为枳的故事。 赵金雷有点特别的是,这个群体中多数都是机关干部,教书的比较多,有的是报刊杂志社媒体中心的,有的是文化局文联的,有的是政府职员,工作都与文字有点沾边。赵金雷比较另类,是搞种养殖的,算是一朵奇葩。搞企业喜欢文学的毕竟是少数,自然对他有点刮目相看,肃然起敬。但不知道他的事业到底有多大。 当他回去后,发了一张养鸡场的照片,那才叫震撼,起码有上万只,让人更加感佩。原来,赵金雷不是徒有虚名,因为他的事业是名副其实的如雷贯耳。好想看看他的种植业规模,肯定名声更加大震。 雷厉风行尹魏巍 如果只闻其名,不见其人, 你一定认为这个人高大威猛,有泰山压顶的气概,而且读过《谁是最可爱的人》那篇文章的人,自然会联想到作家魏巍。可你的联想既没有对也没有错,意思是有点挂角沾边。比如形体方面就与你想象的大相径庭,有点对的是他虽然没有魏巍那么出名,但在贵州乃至西南散文界也是有点名声在外的。 尹魏巍这个名字看起有点复杂,喊起有点拗口,尤其是不善于说普通话的人,说不定一不小心会把你的舌头搞臼气或者打成麻花绞绞。猜测他小的时候身体比较柔弱,父母取名的时候寄希望于他将来长得即使不魁梧也要健壮。 尹这个姓氏比较少,普通话不好的人介绍起他来很吃力,半天都抖不伸展,有时还要辅之以手势笔画。还是他本人来得爽快,君子动口那个尹,意思是君子的君去掉下面的口字。多像一个字谜的谜面。 尹老师是某中学的一个领导,好像是党办主任。一般办公室的人做事考虑得特别的细心周全,有条不紊,滴水不漏。在尹老师身上就有明显的体现。 与他有过两次接触,第一次没什么印象,但感觉他行文有平地惊雷的态势,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模式。与他闲聊中得知,他写文章尽量做到反常规,要过滤素材,有取舍,精挑细选,要精炼,不能粗枝大叶,太粗糙。尤其是写游记类的散文,不要像记流水账一样,过细过杂,并举例说明某某的文章就有这个毛病。他这一说,我就想到前不久编审的一篇文章就是犯的这个毛病,而且自己也有这个坏习惯,总是认为这儿不写可惜了,那儿不记载不放心,这与数十年从事新闻有关,转不过弯来,总想往实处写,可这是文学创作的大忌。文学要虚实相生,能虚则虚,该实则实。 尹老师个头与名字不相称 ,但做事雷厉风行,有个性,细心,行动迅速。在赶车的时候,我几次担心他掉队,结果他一溜烟就从人群中销声匿迹,窜到前面去了,并把下一个程序给我们打听清楚了。从一些细节里就可以看出,他每天精力比较旺盛,属于典型的浓缩人生精华。他每天早上都起得很早,我们还躺在床上他已经起床洗漱吃过早餐了,怕我们睡过头,又怕我们没睡好,总是该叫醒我们的时候来叫醒,不愧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兄长。他喜欢照相,而且是带脚架可以自拍的那种,不像我们,合影的时候轮流拿一个人照,这样总会留遗憾,缺一个人,不完整。他就是最求完美,自拍,而且一般要拍三次,总有一次完美的,做到万无一失。 尹老师自拍的时候,按下快门迅速的跑到他预定的位置,而且边跑边理顺头发,时间设置十秒,足足有余,每次都会倒数喊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,那喊声起钢音,不容易觉得是这么个体型的人发出来的。 返程时在广州南站中午吃过饭,他主动去把钱开了,还建议去买一盒方便面,在车上将就吃。在候车厅的时候,他又提醒大家,先去灌水,然后上卫生间,把准备工作一切做好,再上车。候车的当儿,宗伦发现他的拉杆箱上下左右前后满箱子都写着YWW几个英语字母,一看就知道是他名字英文的缩写,认为他是个奇葩。他解释说,一次出差,看到有个与他相同的箱子,他才用学生的涂改液写的,这样不管箱子怎么放,他从任何角度都能迅速的辨别出来,不容易拿错。更加证明他做事有计划有预谋有条有理,做事比针眼还细。 尹老师的箱子是紫色的,衣服是灰白色的,毛衣也是带色的,哪怕他的头发都是银灰色的。他是一个好色之人,喜欢多姿多彩的生活。说明内心世界的热情,有激情,难怪他的文章有温度有深度有气度。 忙里偷闲王宗伦 最近宗伦的散文那么多,质量那么好,工作那么忙,我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弄的,难不成他真有一支马良神笔。这次终于揭开了谜底。 同行去东莞,我不会网上买票,一切由他操盘。他也是个很喜欢动脑子和细心的人,我们的票都是选定在窗边,好一路欣赏风景,而且要么边看风景边思考,要么疲倦了好打盹,免得旁人摆龙门阵干扰,几全齐美。 有的人认为一个人出门旅途寂寞,其实我不觉得,以前出门带一本书就得了,现在要么沿途拍照或手机上看东西。根本不存在无聊,有时我不喜欢一路上滴滴不休的唠叨,喜欢一个人静静的看慢慢的思索。 可我现在基本上没有这个特性了,而王宗伦却依然如故,不容易看手机,他不时的在看窗外飞奔的风景,在仰面思索,在埋头记录灵光闪现。所以我即使有什么感慨想和他交流都尽量克制,不打扰他的创作,怕把他的灵感碎片吓跑了,找不回来。因为这样的经历我是深有感触的,除非看他在活动或主动找我说话的时候。 我们在东莞的次日早晨闲着无事,就一同四周走走转转,不想途中遇大雨,只好到高架桥下避雨,这时他就拿起笔来飞快的在笔记本上创作起来,仿佛能听到走笔的沙沙声。 在宾馆房间的时候,他一边看书,一边作眉批,他说之所以不喜欢去图书馆借书,喜欢自己买书,因为自己的书自己可以随便勾划批注,最后归纳总结出来就是一篇评论或读后感。我也有此习惯,有同感。 难怪东莞笔会期间,他就写出了李婷作品的评论《最喜是真情》并发表在《作家联盟》。返回的高铁上,我以为他没有什么感慨了,不想依然如昨。回来第二天,他的大作《飞奔的风景》发在了《东方散文》公众号。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,可以随遇而安,闹中取静,他的时间就是这样挤出来的。而我却两手空空,一片空白,不知写什么,也不想写什么。真是佩服。 宗伦才是飞奔的风景,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,这些风景都是在艰难的环境中诞生出来的。 我们在避雨的当儿,他写作,我看到有一棵树在四周都是桥梁,楼房和车来车往的环境中生存,想到环境的恶劣,于是拍了一张照片命名为《困》和《窘》发到朋友圈。联想到宗伦的创作,联想到他不停地摇动颈椎的病体,而且每天晚上都还在拔火罐的情景,与自己比起来,汗颜之至。 在返程上火车之前,我内心的想,到时在火车上提醒他拔火罐,到站下车后刚好完成三个回合。不想我玩着手机忘了,他写着思考着也忘了。当想起的时候已经有点晚了。然而,他还是抓住最后的时间一边拔火罐,一边继续他心爱的写作。 真是一个带病坚持工作,轻伤不下火线的典范。这就是废寝忘食,这就叫焚膏继晷。他的作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呕心沥血之作。 贵人张维 有说自己是贵人的吗,有,那就是我。 低贱的我总得找个理由抬高自己。我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说,我来自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夜郎国。我姓张,玉皇大帝那个姓氏张,名维,著名诗人王维那个维。因为我不出名,说以拉两个名人来做背景推销一下自己,提高知名度。 说我是贵人,有两个理由,一个我是贵州人,简称贵人;另一个,传统意义上说,与当朝皇帝一个姓的不免贵,姓孔的不免贵,与玉皇大帝同一个姓的不免贵,我姓张,自然不免贵,你说我不是贵人吗。 我喜欢照相,也算是职业病吧,从事三十年的新闻工作,每次参加活动总想把活动完整的记录下来。拍镜头的时候均要考虑全景中景近景特写,每拍一张照片都要检查曝光是否正确,对象是否清晰,是否闭了眼睛,不想留遗憾。我特别喜欢照美女,照的时候可以名正言顺的以调焦为由慢慢的欣赏美女,而且我眼力不好,照相可以通过镜头拉近了欣赏,我记性不好,怕搞忘了,拍回去慢慢的欣赏。包括风景,当然美女是风景中的风景,是风景的核心。 我喜欢表达,但不擅长口头表达,所以热爱写作。说话要反应快,错了不好修改,容易暴露你的缺点。写作可以慢慢来,可以修改完善了再发出去,可以藏拙,所以我选择书面文字倾诉表达。 遇见“同事”主持人赵凯 在东莞参加活动的时候,总感觉这个主持人好面熟,好像在哪儿见过。 哦,想起来了,他太像我十多年前的同事赵凯。赵凯父亲是我们当地有名的播音员,声音干净,不拖泥带水,有磁性。赵凯也受一些影响或遗传,虽然是搞制作的,偶尔也客串一下专题片的播音以及有些活动的解说,比如篮球赛之类。 主持人长得有宽度有厚度,一看满肚子装的都是词汇。他主持起活动来声音很浑厚,有磁性,富有感染力。尤其是随机应变,临场发挥相当好,反应迅速。每个人的发言他都要精准的点评一番,言简意赅,干净利落,堪称语言大师,仿佛洋油桶,碰到就响,有时不碰也在响。 原以为我熟悉的一个朋友田端华的语言厉害,而这个主持人更是高胜一筹,名副其实的妙语连珠,字字玑珠,出口成章。算是开了眼界,享受了一场听觉盛宴。 看他晚宴的时候还那么辛苦,我还以为是聘请的商业主持人,职业主持人,结果一打听,原来是活动主办方的朋友刘学中,请来帮忙友情主持,客串的。于是更加敬重,主动与其聊天,敬他的酒,以表感激之情,写下此文,以表敬佩之意。 三两天的聚会,文友间相互都不很了解,不可能浓墨重彩的描绘,只能轻描淡写,粗线条勾勒轮廓。有不尽如意的地方,留到下次弥补;有冒犯的地方,敬请文友海涵。 作者简介:高级记者---张维,男,供职于桐梓县融媒体中心,贵州省作协会员,遵义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,曾在《人民日报》《贵州日报》《贵州作家》《南风》等省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50余万字。 责任编辑.陈传翠:实习编辑刘萍
文章分类:
随笔访谈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