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随着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,越来越多人被癌症“盯上”。其中,有很大一部分癌症患者确诊时,已经是癌症中晚期,这不仅给治疗带来难度,预后也不理想。众所周知,早发现早治疗一直是治愈癌症的关键,决定着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,这就显示出了早期肿瘤筛查的重要性。
根据相关数据显示,肺癌、胃癌、结直肠癌、乳腺癌、肝癌、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癌症种类,该如何进行这六种常见癌症的肿瘤筛查,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。
多数癌症早期治愈率可达90%以上
癌症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,但其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负担并不一致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癌症负担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,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,包括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、社会经济发展加速以及相关风险因素流行率的变化。随着人口增长和全球老龄化,癌症成为许多国家过早死亡和预期寿命降低的主要原因。
癌症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,正常细胞通常历经十年以上的诱导、刺激才可能转化成癌细胞。90%以上的癌症在潜伏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,但当出现明显症状就医时,常常就已经到了中晚期。
清远市人民医院分子诊断中心主任尹卫国表示,癌症越早治疗,患者的康复效果越理想,所遭受的治疗痛苦也越小。很多癌症的早期治疗,都可以通过局部手术或微创手术实现,大大降低治疗痛苦,也不用面临晚期的癌痛。
大约80%晚期癌症患者有剧烈疼痛,全球每天至少有1500万人经受着癌症疼痛的煎熬。在此阶段,多数患者身心都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。剧烈的癌痛会导致心率加快,血压、血糖升高,身体免疫力明显下降等一系列副作用,使患者身体“垮”得更快。
“癌症的预后与它被发现以及治疗的时机密切相关。”尹卫国介绍说,医学上常采用“五年生存率”来评价癌症的治疗效果。五年生存率,并不是部分人所理解的“只能活五年”,它是指癌症患者经过各种综合治疗以后,生存五年以上的比例。
五年生存率常用来反映某种癌症的严重程度、进展快慢,也常以此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。对于癌症患者来说,如果生存超过五年且不再复发,则可说明达到了临床治愈效果。
不少数据证明,如果能在癌变之前或者早期发现癌症,多数癌症的早期治愈率可达90%以上,而晚期癌症五年生存率会大幅下降,甚至有的不到10%。
癌症的早筛与早诊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因素,因此对于一些癌症高危人群来说,肿瘤早期筛查是不可或缺的。而大多数的普通人群,定期体检以及时发现身体病变,达到早发现早治疗也同样非常重要。
六种常见肿瘤的筛查建议
●肺癌。近年来,肺癌已经成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较快的恶性肿瘤,中国肺癌发病人数约占世界发病总人数的35.8%。
肺癌的主要致病原因有吸烟,职业和环境接触,电离辐射,既往肺部慢性感染以及遗传因素。
肺癌高危人群:吸烟20年以上、20岁以下开始吸烟、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吸烟人群(三项只要符合一项就属于高危人群);常接触油烟或煤烟者;长期在空气污染严重地区生活的人群。
筛查建议: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胸部低剂量螺旋CT,检出肺结节者,根据结节具体情况进行增强CT复查。如果是低危人群,男性50岁、女性55岁时应筛查一次。
●胃癌。胃癌早期症状隐匿,由于与很多胃肠道疾病症状相似,很容易被忽略。因此胃癌的早期诊断率较低。但数据显示,胃癌如果可以做到早发现、早治疗,病愈率可达90%。
胃癌高危人群:40岁以上、有胃癌家族史、患有胃癌前疾病、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、吸烟、嗜酒以及长期吃高盐、熏烤煎炸食物等的人群。
筛查建议:每年常规筛查血清胃蛋白酶原以及促胃液素—17、幽门螺旋杆菌。40岁以上高危人群应每2至3年做一次胃镜检查。
●结直肠癌。结直肠癌又被称为大肠癌,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,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。由于直肠癌早期大多无症状,或仅有消化不良等不适。同时,研究发现,有效地治疗肠息肉或腺瘤能使结直肠癌的发生降低76%至90%。因此常规筛查非常必要。
结直肠癌高危人群:45—74岁、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、有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、长期存在慢性便秘或慢性腹泻情况等。
筛查建议:一般人群每年做一次大便隐血试验和肿瘤标记物筛查;每1至3年做一次粪便DNA检测;每5至10年做一次精细肠镜检查。高危人群根据第一次检查结果,决定下一次复查时间。
●乳腺癌。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,发病率的增速已位居世界前列,是威胁我国女性健康的头号恶性肿瘤。
乳腺癌高危人群:未婚或35岁及以上初产、年龄45岁以上、有乳腺癌家族史、月经初潮小于12岁或行经超过42年等。
筛查建议:普通人群每1至2年做一次乳腺B超检查。45岁以后除了B超检查,还需同时筛查乳腺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。高危人群还可每一至两年做一次乳腺钼靶检查。
●肝癌。据研究表明,我国的肝癌患者比例占全球的一半,肝病人数超4亿。由于早期的肝癌并没有明显症状,通常患者感受到不适的时候病情已经入中晚期,因此肝癌的早期筛查非常重要。
肝癌高危人群:乙肝、丙肝病毒长期携带者,有肝癌家族病史的人,长期酗酒抽烟者,慢性肝病和肝硬化患者,长期食用霉变粮食等。
筛查建议:男性35岁以上、女性45岁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均需要进行筛查。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声检查和血清甲胎蛋白(AFP)检查,并及时完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丙肝抗体检测。
●食管癌。食管癌是原发于食管的恶性消化道肿瘤,我国由于饮食文化等原因,是食管癌高发国家之一。
食管癌高危人群:喜食用腌制、烟熏食物、过烫食物,患有反流性食管炎等上消化道疾病、有消化道癌家族史等。
筛查建议:高危人群每2年做一次内镜检查,若发现病变则应听从医生建议。健康人群男性50岁、女性55岁时做一次内镜筛查,之后每5至10年筛查一次。
健康知多D
肿瘤的三级预防
癌症筛查是一种专业、针对性强的体检。哪些人要做,要做哪些项目,怎么做,都是有讲究的。这正体现了防癌体检与一般健康体检的区别。癌症筛查要综合考虑年龄、性别、家族史、居住地、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,有针对性地挑选检查措施。
一种疾病从发生到发展成肿瘤,中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,这给预防工作提供了时间和机会。在业内人士看来,肿瘤的预防其实比治疗重要得多。预防的最终目的,就是降低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。
肿瘤预防可分为三级预防。一级预防是指病因学预防,也就是预防、消除可引起肿瘤发生的原因,例如已经明确吸烟跟肺癌关系密切,就应加强宣教,促使患者戒烟以预防肺癌。此外,一级预防还包括生理、心理、社会、化学等方面,增加对肿瘤的了解和认知,从根本上降低肿瘤的出现概率,达到预防和治疗的效果。
二级预防是指发病学预防,简单来说就是对恶性肿瘤高危患者进行早期肿瘤筛查,以做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。譬如对40岁以上吸烟患者进行肺癌筛查,即胸部螺旋CT检查以预防肺癌发生。
三级预防是指预防已经得了恶性肿瘤的患者再复发,预防肿瘤患者化疗后并发症等。
肿瘤的三级预防对于减少肿瘤发生率、致死率和致残率并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。
文/图 陈之瑜 彭可明 何京鸿 清医宣 刘秋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