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四川大竹:“青黄相接”产业振兴闯出好路子608
2021年5月20日,正值四川省大竹县的传统优势产业——苎麻收获的季节,在竹阳街道天生村,麻农杨瑞军正带着他的“机械打麻服务队”在麻田里忙碌着。 “一亩麻地,我们四个人八个小时就能完成收割,比传统的手工收割效率提升了五到六倍。”2018年,原本从事苎麻运输贩卖的杨瑞军,看到了苎麻机械化、产业化机的广阔前景,拿出多年积蓄流转土地200余亩,当起了“职业麻农”。到了2020年底,他的家庭农场已经实现年产粗麻20余吨,年收入近30万元。 “如今苎麻原料收购价格日趋稳定,随着机械化收麻、打麻的推广普及,收麻季劳动力需求大的瓶颈被打破。苎麻这个‘老产业’将重新成为前景大好的‘朝阳产业’。”谈起未来,杨瑞军信心十足。 产业化、集约化让“老产业”焕发出“新商机”,品牌化、规模化让“新产业”成长为“金招牌”。近年来,大竹县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,牢牢牵住“产业振兴”这个牛鼻子,一手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地位,一手培育新兴产业的后发优势,形成了“特色产业‘青黄相接’、农民增收持续有力”的格局,“竹、苎麻、糯稻、香椿、白茶”大竹县五大特色产业名片成为当地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靠山。 破瓶颈,传统产业迎来重拾辉煌的曙光 上世纪80年代,苎麻纺织品在欧美市场大行其道,成为时尚。当时的大竹苎麻面积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,享有“中国苎麻之乡”美称。鼎盛时期,全县有苎麻纺织企业20余家,这些以粗加工为主的苎麻企业在80年代就实现了2.05亿元总产值,产品远销韩国、日本、欧美市场。 然而,以初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过度依赖于市场的繁荣程度,缺乏抵抗风险的能力。随着“苎麻热潮”逐渐褪去,大竹县苎麻产业规模逐年萎缩。如何重拾这项传统优势产业昔日的辉煌,成为了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。 为破解苎麻产业发展困境,2019年,大竹县成立了全国唯一一家县级专门从事苎麻产业的发展中心,县财政每年预算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苎麻产业发展,并相继出台《大竹县振兴苎麻产业六条措施》《关于加快苎麻装饰材料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,推动苎麻产业结构优化。 “近年来,在市、县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我们通过与院士专家团队的合力攻坚,解决了苎麻面料不亲肤、刺痒、易起绉等技术瓶颈,极大提升了苎麻面料的服用性和附加值。”在新建的苎麻科技文化馆,当地苎麻产业龙头企业——玉竹麻业负责人张小祝说。 “向产业链下游进军,提升全产业附加值是振兴苎麻产业的关键。”据张小祝介绍,为帮助苎麻产业重拾辉煌,2021年,大竹县把苎麻列为举全县之力推进的“首位产业”;达州市专门成立苎麻产业专班推进办公室,力争在2025年实现规上企业产值达到100亿元,建成全国苎麻面料和成衣生产基地。 强品牌,“白茶西行”催生致富“黄金叶” “浙江的安吉白茶以其色泽亮丽、香味醇正驰名全国,处于同一纬度的家乡——大竹县能否培育出优质的白茶呢?”2009年,大竹县退伍军人廖红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从浙江带回2000株安吉白茶种苗,栽种在大竹县团坝镇的高山上。 “得益于独特的气候和土壤,大竹白茶上市时间更早,氨基酸含量更丰富。”12年间,廖红军带回来的白茶一路从山脚发展到了山顶,当地群众在他的带领下找到了脱贫奔康的“黄金叶”。 “白茶产业绝不能走粗放发展的老路。”白茶试种成功,在全县白茶产业遍地开花、一片大好的形势下,当地政府清醒地意识到,保护这张新兴的特色产业名片必须未雨绸缪、先行一步。 2017年,大竹县成立了白茶产业发展中心,“打造公共区域品牌——‘大竹白茶’,走中高端产业发展路线”成为大竹白茶产业发展的总基调。2019年,伴随着大竹县白茶产业协会的宣告成立,“推进全县白茶公共品牌的培育和整合,制定和落实‘大竹白茶行业标准’”成为所有“大竹白茶人”的行动自觉。 经过多年的“品牌化”努力,2020年1月,“大竹白茶”获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。同时,白茶产业发展硕果累累,全县已发展白茶企业13家(省级龙头企业2家)、专业合作社25家(省级示范合作社1家),市级白茶现代农业园区1个,白茶种植达6万亩,每亩收入达2.6万元,产值达8.4亿元。 责任编辑:陈传翠
文章分类:
舆情探访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