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本站
   
查看手机网站
新闻详情

梁隆渊:好事做了一辈子

4948
发表时间:2018-05-04 14:46作者:王宗伦  李明福来源:贵州省桐梓县公安局网址:http://中国文化传播网

梁隆渊:好事做了一辈子


作者 王宗伦、李明福

《梁隆渊:好事做了一辈子》

1.jpg

王宗

  王宗伦现供职于桐梓县公安局,写作爱好者,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,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,出版纪实文学作品集《破译潜逃密码》等,部分作品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和获奖。

2.jpg

李明福

  李明福现供职于桐梓县公安局,部分作品在《法制生活报》《遵义日报》等报刊发表。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

2018年5月3日是一个平常的日子。但在我心中,却有着特殊的意义。因为今天,是我敬佩的梁隆渊老人去世一周年。梁隆渊老人是桐梓县狮溪街上一名普通退休工人。我们因采访而相识、而结缘。匆匆一年,逝者如斯,今天,他的身影却总是浮现在我眼前,如此清晰……



3.jpg

密切党群关系

梁隆渊是桐梓县狮溪街上的一名“和事佬”!

他因患哮喘病,于1989年从铁路上退休,回到老家后,热心调解民间纠纷,直到去世,无偿化解民间纠纷1000多起。“好事要做一辈子”,“小事要当成大事办”,这些话是梁隆渊老人的人生信念。好事做了一辈子,而且精神传承给了后来人。从梁隆渊老人身上,让人真切感受到“有的人死了,他还活着”的人生价值!

梁隆渊做好事缘于1991年狮溪镇遭遇的那场大旱。

梁隆渊老家座落在狮溪街上,狮溪街被称为“印子街”,印子街下面是蜿蜒清洌的金狮河,金狮河两岸及沿山的上万亩良田,是狮溪人的主要粮仓。

1991年的那场大旱来得非常猛,“野田禾苗半枯焦”。退休在家的梁隆渊,看着金狮河白白流淌,却没有办法把河水弄到稻田里。正是水稻含苞抽穗的关键时期,难道任其干旱绝收吗?

“农夫心内如汤煮”,梁隆渊跟其他农民一样忧心如焚。

然而,梁隆渊的忧虑更深一层。他是土生土长的狮溪人,对当地民风非常了解,狮溪地处桐梓最北端,离县城153公里,交通不便,边远偏僻,因紧邻重庆,长期受巴蜀文化影响,形成了特殊的环境,偏远但不落后,闭塞却又前卫。解放前夕,川东地下党就在狮溪开展地下工作,解放后,狮溪走出了许多人才。但是,法制观念不强等现实问题较为突出,涉及田边地界、山林树木、沟堰堤坝、房屋地基、邻里关系等矛盾纠纷较多,而群众温饱问题又是各种矛盾的重中之重,所以,大面积干旱,很有可能引发其他深层次的社会矛盾。比天灾更难的,是人心,仅靠党委政府的力量显然不够。如何群策群力地对付这场天灾呢?梁隆渊守着稻田和河流冥思苦想着。

他妻子是重庆市南川区金山镇人,他从重庆亲友的抗旱中得到启发——抽水抗旱。他发动大家凑了份子钱,从重庆租了两台抽水机回来用于抗旱。

大家推选梁隆渊为生产队农田灌溉负责人。

这个“官”其实很难当。自己的家人和弟兄姊妹认为,抽水机是梁隆渊租来的,先为自家稻田灌溉,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。

梁隆渊不这样认为,他将心比心,每个农民都想早点得到浇灌,上百双眼睛盯着你,如果处理不当,肯定会产生新的矛盾,他批评教育说服了自己亲戚的自私自利不当言行,为此,大家更是由衷的敬重他。他根据地块远近,按最科学有效的方式轮流浇灌,既没有优先考虑自己,也没有优亲厚友,那些通过各种渠道“走后门”的邻里乡亲,反而被他轻言细语地说得心服口服。整个抗旱过程,由于他主持公道,组织浇灌及时有序,他负责的稻田,全部保住了产量。

梁隆渊公平、公正的处事风格,在狮溪街上日益深入人心,逐渐在狮溪人心中扎下了根。梁隆渊知道,党委政府才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,就算党委政府的有些工作暂时没有到位,那是可以不断改进的,退休干部如果自觉维护党政威信,维护干群关系,共同促进社会发展,党的事业才会更加高效有序。当时的狮溪镇党政领导看到了梁隆渊在群众中的个人威信和魅力,处事公正,是非分明,讲政治,顾大局,有组织协调能力,希望他担任狮溪村村干部。

梁隆渊在担任村委会副主任期间,处理了很多矛盾纠纷,因为他公平、公正、公道,当地群众都很信任他。后因哮喘病加重,行走困难,主动辞职,没有担任村干部了。群众遇到矛盾纠纷,仍然喜欢找他,他带病也乐意为他们调解说和。不管是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,还是干群之间的误会隔阂,他都想方设法朝和好的方面劝解。由于他在群众中的威信高,群众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评价、看法,对某项政策法规的理解和评论,都喜欢跟他交流,他把这些群众意见建议收集起来,及时反馈给党委政府,党委政府在决策上,就多了“兼听则明”的功效。

狮溪镇新区开发的时候,有一个群众写了本叫《血痕》的书,到处信访,对新区开发产生了极大阻碍,其中一些过激言行,影响了党政领导的正常工作。梁隆渊想,狮溪发展的机会千载难逢,但是,发展肯定会触及少数群众的短期利益,这个矛盾一天不解决,发展进度就拖一天,一年不解决,就会拖一年,狮溪就会错失发展良机,越来越落后。梁隆渊不避嫌隙,主动站出来,化解这个老人的怨气和狭隘的思想认识,通过两年的交心谈心,硬是把这个老人的心结化开了,减少了群众阻力,新区建设如期推进,现在成了狮溪最美的街景。

就这样,从1991年义务调解民间纠纷以来,梁隆渊一干就是20多年。

2012年,狮溪镇党委政府总结梁隆渊的经验做法,决定在镇、村、组三级基层组织中分别成立“和谐促进会”,这一决策,立即得到狮溪镇4万多人民的热烈拥护,全镇280多名退休干部、治安积极分子、德高望重的老人,担任起镇、村、组调解委员会成员。由于梁隆渊在干部群众中的口碑和威望,被大家一致推选为“狮溪镇和谐促进会”会长,狮溪镇政府专门为此召开大会,颁发了烫金聘书。后来,桐梓县政法委将“狮溪镇和谐促进会”的做法在全县推广,桐梓县外宣中心、县电视台派出记者专程奔赴狮溪,作了《梁隆渊:好事要做一辈子》等报道,总结提炼出“公心是化解矛盾的法宝、设身处地替当事人着想”等“隆渊方法”,梁隆渊默默无闻做好事20余年的事迹,首次走进公众视野。

虽然上了报纸、上了电视,又担任着“和谐促进会”会长,但他和全体“和谐促进会”成员一样,仍然是义务调解,无私奉献。义务调解,实际上是为党委政府分忧,他没有一分钱的工资报酬,却对上级的关怀以涌泉相报,直到生命结束前夕。



4.jpg

促进警民和谐

以前,一部分群众面子观念强,遇到事情,首先打电话找关系,甚至抱团作战,堵工堵路,这种做法对派出所的执法环境常常造成恶劣影响。对这种落后观念,梁隆渊挺身而出,坚决抵制,扭转歪风。现在的狮溪,民风明显好转,社会法治逐步健全,文明进度加快,与梁隆渊以及“和谐促进会”全体成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。

上世纪末,狮溪镇界牌村一煤矿在生产过程中,遭遇不法分子组织人员干扰阻碍,双方矛盾升级恶化,甚至提起斧头要拼命。狮溪派出所在打击处理时,传唤了一批涉案人员。一时剑拨弩张、沸沸扬扬。当时公安机关还没有配备执法记录仪,当上级派遣专案组进行调查时,找到梁隆渊作证。当时梁隆渊一直在场,他竭力劝说不明真相的群众。当专案组找他调查核实时,他没有袒护任何一方,一是一,二是二,如实作证,协助专案组查清了事件真相。水落石出后,涉案人员受到了应有惩罚,造谣诬告者也受到了法制教育。有人担心,梁隆渊可能遭到他人误解或报复,然而,因为他的正直、正义,敢说真话,群众反而更加佩服他。

从此以后,狮溪派出所聘请他担任廉政执法监督员。梁隆渊认为,容忍甚至放纵歪风邪气滋长,最终受害的是弱势群众,而协助派出所打造公正执法的法制环境,提高派出所的执法威信,对狮溪的社会治安才有好处。所以,他一有空,就到派出所与民警沟通交流,咨询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途径,探索矛盾纠纷的化解方法。因为经常出入派出所,民警执法办案的时候,他就仔细观察,真正发挥着执法监督员的作用。“有时候,派出所在处理棘手警情时,半夜三更请到他,他也立即赶到派出所,见证整个执法过程。”原狮溪派出所所长黄守明评价说,他的调解工作和言行举止,给干群关系起到了减震作用,还用自己的人格魅力,劝说一名杀人逃犯投案自首。

事情是这样的,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,狮溪街上梁某在激愤惩戒地痞的情况下杀人潜逃。法不容情,梁某一日不到案,公安机关的追逃就一刻不会放松,梁某一家就没有安宁日子。但是,对于梁某杀人一事,当地人认为他是为民除害,希望能够得到宽大处理。梁隆渊把群众呼声反映给派出所,努力为梁某争取宽大处理的政策。派出所将情况反映到县公安局、县委政法委,争取到投案自首的从宽条件。那一段时间,梁隆渊奔波于派出所和梁某父亲之间,不断给梁某的父亲作工作,希望他劝说儿子回来投案自首。但梁某的父亲顾虑重重,始终犹豫不决。梁隆渊苦口婆心地作了两个多月的工作,又把梁某的父亲喊到所长办公室,让所长给他当面讲明国家政策。梁某终于投案自首……

梁隆渊和黄守明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。黄守明在狮溪当了8年派出所所长,梁隆渊帮助他化解过许多矛盾纠纷。但是,梁隆渊却从来没有说情走后门,就连他女婿的兄弟被派出所送去劳动教养,他也没有说半句。

狮溪派出所所长更换了好几任,梁隆渊始终一如继往地支持配合。2014年春节前,他为了两个学生因玩耍把手弄伤的事,硬是冒着严寒连续谈了四五个晚上。事情处理后,所长兰吉才从他儿子口中得知,那几天他严重感冒,天天都在输液。“要过年了,事情谈好,大家好安心过年。”



5.jpg

维护法制公正

“狮溪镇和谐促进会”成立后,他的胞弟梁隆车也是促进会成员之一。有一次,梁隆车的大姨姐的娃儿遇到一个纠纷,大姨姐找到梁隆车,希望梁隆车给二哥梁隆渊说说,处理的时候多处理一点医药费。梁隆车拗不过亲戚面子,悄悄给梁隆渊说了自己的想法。梁隆渊听了,沉默了一阵,轻轻地叹息一声:“把兄弟梁隆车批评了一顿,“这个不行,我不会帮你,你给亲戚把道理讲明白,才把事情处理得好。”

梁隆渊为什么也会沉默?因为梁隆车是他的三弟,父亲去世后,梁隆车是他一手带大的,他知道兄弟也是个耿直人,如果不是特别为难的事,他也不会开口。但是,这次答应兄弟,下次就会答应其他人,原则一旦出现裂缝,公正二字就会慢慢丢失。所以梁隆渊的沉默,其实是对梁隆车的无声教训。这个纠纷处理后,周边人都说,梁隆渊讲公正,是真正的公正,连他的亲戚都没有照顾,真正叫公正无私。人们经常认为,公正无私这个词,往往与“六亲不认”连在一起,可是,梁隆渊并非六亲不认,他在处理之时或处理之后,会设身处地地给自己的亲友多讲许多话,让他们明白道理,潜移默化地教育人要遵纪守法,促进和谐。

他经常要求调解委员会的同志,遇到三亲四戚的事情,不要顾这个顾哪个,必须公平、公正、公开,实事求是。不偏左,不偏右。什么事情,只要你站在公正、公平、公心的立场上,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。

有人问他调解过那么多矛盾纠纷,有什么秘诀?他说:“没有什么秘诀。就是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着想。把当事人的事当成我自己的事来想,这样就更能理解他们的处境和想法,自然就能把矛盾化解掉。”

2016年冬天,狮溪镇界牌村一家村民修房子,一名工人从墙上摔下来,抢救无效死亡。修房子的主人和承包工程的工头,两家都很困难,面对死者家属提出的高额赔偿,政府干部组织座谈了六七天都谈不下去。后来,梁隆渊应邀参加座谈,当天就座谈调解成功,修房主人和承包工头各出两万元先安埋死者,赔偿费用通过法律途径解决。

狮溪街上有一家人家,老汉80多岁了,三个儿子每月出120块的生活费。遇到闰年多出一个月,有的拿了,有的就不拿,老汉那个月的生活就没有着落。有一年,老汉累积了600块医药费,三个儿子平摊,一家200块,有的拿,有的不拿,甚至追老汉出去租房子。其实老汉的三个儿子,家庭都过得去,但是个个斤斤计较,家庭闹闹不息。老汉找到“和谐促进会”。“和谐促进会”调解了几次,调解不下,一家人扯到法庭打了两回官司,最后又返回到“和谐促进会”。梁隆渊下决心要把老汉家的事情处理好。反复不停的调解说和工作成了“拉锯战”。梁隆渊不死心,决定和法庭的同志一起,调解成功就形成法律文书,用法律条文约束不孝之子,免得事后再生枝节。有一次,正在组织调解的时候,老汉的一个儿媳妇故意吼起转身就走,想把调解的事情搅黄。梁隆渊嚯的一声站了起来,挡在吼着要离开的那家那个媳妇跟前,严肃地批评她:“想来就来,想走就走,这儿是牛马市场吗?我们天天为你们家庭的事,嘴皮子都磨起泡了,你还想闹到什么田地?”从来没有在外人面前冒过火的梁隆渊,第一次发了脾气,见梁老辈子都发火了,耍横的那个儿媳妇只好乖乖返回,坐进了调解室,哭诉了一大堆苦衷。

吵吵闹闹的调解场景,梁隆渊见多了,他不会随你的泪水而波动、而偏颇,也不会受你的情绪感染而愤怒,他始终取折中之法,这边劝说了,又那边劝说,最终说得你心服口服,才下调解文书,双方签字捺印生效。遇到比较复杂深沉的纠纷,他要请法庭的同志到场,用法律文书的形式,巩固调解成果。这起赡养纠纷虽然处理了,但要立即实现和谐孝顺的氛围,却不现实,所以,梁隆渊拿个笔记本,每月按时去帮老汉代收生活费,一直坚持到病重后转托给“和谐促进会”的其他同志。

梁隆渊喜欢收看新闻联播和法制频道,每当看到一些民间纠纷演化成恶性案件的报道时,他就会叹息:“小事要看成大事来办。你不要想到没得事,恰恰没得事,会造成死人的事,丢命的事。”

经他处理的1000多起矛盾纠纷,没有一起反弹或升级


珍惜个人品德

梁隆渊家住狮溪街上,群众利用赶集之机前来找他调解事情的特别多,他常常饭都顾不上吃,有时碗一放就去接待,等事情忙完,饭菜都凉了。

刚开始的时候,家人有些反对,早一顿,晚一顿,对身体不好,饭菜凉了,妻子要重新热菜热饭,非常麻烦。他说:“我早点给人家谈了,人家好去赶场办事。”有人看他错过了吃饭时间,饿起肚皮都在谈事情,感觉过意不去,非要请他上街吃点东西,他坚决拒绝;有人事后拿礼物感谢他,他坚决拒收。有一次,有人送了一袋新谷子来,放下就走,他找车子把谷子给人家拉回去,反而花了20块钱的运费。有一次,有人拿了几桶方竹笋来,悄悄放在他家就走了,他不知道是谁放的,东打听,西打听,终于打听到送礼的人,他把笋子卖了,委托那个人所在的村干部,把钱给人家送过去。

做善事不图回报,是他骨子里的秉性。他说,给人家处理事情,就要立志一辈子拒收礼物。只要你一收,就有猫腻之嫌。

有时候,妻子半夜听到他做梦都在叽叽咕咕地念调解的事,有时喊出了当事人的姓名。为什么像着了魔一样?他说,调解就是“揉包包散”,如何揉?是一门良心活。每一个矛盾纠纷当事人的个人性格、家庭背景,文化修养、生活环境都不一样,遇到不同的矛盾纠纷,不能拿同一套办法去生搬硬套,必须慢慢分析他的症结出在哪里,要怎样才能说服他。只要事情没有处理下去,他就会反复琢磨,有时还要到当事人的周边去访问、打听,通过知情人了解掌握矛盾双方的思想动态,然后针对性地进行调解。只要找到他的,他会不厌其烦,调解不成功不放手,以至于做梦都在做调解工作。

也有人问,为什么不找政府、找派出所,却先找他?他说:“指甲壳那么大点事,没必要惊动派出所和政府。”

“指甲壳大的事”,他全身心地干了几十年!


奉献精神传承

梁隆渊生病期间,仍然牵挂着“和谐促进会”的事情,重庆住院回来,就到镇政府找领导汇报。上楼的时候,腿已经没有力气,双手抓住栏杆,一步一步地蹭到领导办公室,汇报自己的想法,推荐“和谐促进会”的会长人选……

临终之时,他对“和谐促进会”同志说:“一定要把调解工作坚持下去,实事求是,要对得起老百姓。”

在狮溪镇综治办工作人员的眼中,梁隆渊老前辈,长期以来,对工作极端负责任,成效突出。调解工作最伤脑筋,要有很好的工作经验,法律法规知识要丰富,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要熟悉,要带着感情去工作,才能做得更好。而相比之下,少数干部却不太愿做调解工作,嫌麻烦。

在狮溪派出所所长方波心中,梁隆渊是个公正、无私的老辈子。他处理事特别公正,老百姓都相信他们,涉及政府、公安的事,都喜欢去咨询他们。

在狮溪镇党政办同志的眼中,觉得梁隆渊朴实的思想和做调解工作的方法已经达到一种境界。

狮溪镇镇长王定伦评价,他不是政府干部,却比很多干部干得都多;他不是党员,却比一些党员的思想素质都好。

狮溪镇党委书记王国燕认为,梁隆渊老人从外地退休回到狮溪老家,义务协助各界热心持续了20多年的化解矛盾纠纷、促进社会和谐工作,并作出了突出贡献。他老人家现在虽然离开我们“永远休息”了,但他的精神却激励着我们党员干部“不忘初心”。我们要把“隆渊精神”用在干部队伍的学习教育整顿中,用在学生课堂的教育教学中,弘扬他客观公正、无私奉献、淡泊名利、持之以恒的精神,为狮溪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加油鼓劲。

一生只为一件事。梁隆渊老人用坚强的意志坚持做了一辈子好事。这种坚强的意志,有狮溪镇党委政府的推动,有“和谐促进会”的弘扬,有学生课堂的传承,而这精神,正在金狮河畔凝聚成集体意志,如水之源,涓涓汇聚,奔腾而远……

梁隆渊老辈子,安息尚飨。

责任编辑陈传翠 编辑梁大宏



文章分类: 学术观点
分享到:
相关阅读